一、夏窗操作:5 人离队却零引援的背后
2025 年中超夏窗落下帷幕,成都蓉城以 "只出不进" 的操作成为焦点。球队先后将唐淼、冯卓毅、木塔力甫等 5 名球员转出或外租,却未签下任何新援。这一决策看似违背竞技逻辑 —— 毕竟球队正面临中超、亚冠、足协杯三线作战,且外援卡隆因前叉韧带断裂赛季报销,锋线实力严重受损。但结合津媒深度报道与俱乐部动态,这一操作实为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。
转出球员中,唐淼、冯卓毅等老将因出场时间减少被清理,木塔力甫等年轻球员则通过租借积累经验。值得注意的是,河南队曾求租中场甘超,但主帅徐正源以 "赛程压力" 为由拒绝,暴露出管理层与教练组在人员决策上的分歧。更关键的是,俱乐部在卡隆报销后未补进外援,反而补报 20 岁门将彭浩宸,暗示其战略重心已从短期成绩转向长期布局。

二、徐正源矛盾:权力博弈下的引援停滞
津媒披露,夏窗零引援的核心矛盾在于徐正源与俱乐部管理层的权力斗争。徐正源原本计划引进 K 联赛外援费西,但俱乐部以 "收回部分权力" 为由否决申请。双方矛盾早在冬窗已埋下伏笔:管理层解雇徐正源的翻译和医疗团队,试图削弱其影响力。7 月中旬,徐正源妻子通过社交媒体控诉 "俱乐部逼宫",罗慕洛在发布会直言 "球队陷入困境",将矛盾公开化。
这种内耗直接导致引援停滞。按照徐正源的战术体系,球队需要一名能持球推进的外援,但管理层更倾向于低成本运作。据《足球报》分析,徐正源 99% 会选择 K 联赛球员,而俱乐部希望引进性价比更高的南美或东欧球员。这种理念冲突在夏窗达到顶点 —— 当上海申花迅速签下阿苏埃填补米内罗报销的空缺时,成都蓉城却因内耗错失补强良机,积分榜上已落后领头羊 7 分。
三、财务压力:足协高分成与运营成本的双重挤压
津媒指出,财务因素是夏窗保守操作的深层动因。根据 2025 赛季中超财务规则,俱乐部单赛季总支出不得超过 6 亿元,外援薪酬总额上限为 1000 万欧元。尽管成都蓉城母公司兴城集团财力雄厚,但 2023 年董事长李鸣琴因违纪被查,导致集团投资策略趋于谨慎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足协对中超联赛 36% 的收入分成比例,远超国际惯例,直接压缩了俱乐部的运营空间。
具体到转会市场,成都蓉城面临 "性价比困境":既能满足战术需求又符合薪资帽的外援稀缺,而国内球员转会费虚高。例如,徐正源心仪的 K 联赛外援年薪普遍在 200 万欧元以上,超出俱乐部预算。与此同时,转出球员带来的转会费收入(如唐淼转会云南玉昆)被用于平衡账目,进一步限制了引援资金。这种财务压力在三线作战的背景下尤为突出 —— 球队需承担亚冠客场差旅费、球员奖金等额外支出,迫使管理层选择 "以租代买" 的保守策略。
四、青训战略:从 "输血" 到 "造血" 的转型阵痛
与引援停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成都蓉城在青训领域动作频频。2025 年 2 月,李漠雨、王子腾等 5 名梯队球员升入一线队,其中艾比布拉・努尔阿吉曾获 "中国金童奖"。这些小将在 U21 联赛中表现亮眼,李漠雨更是帮助球队 "冲乙成功"。夏窗补报门将彭浩宸,延续了 "提拔新人" 的策略。
这种战略转型与管理层理念转变密切相关。津媒分析,成都蓉城正从 "金元足球" 转向 "青训立队",通过减少外援依赖、培养本土球员降低运营成本。例如,木塔力甫租借青岛西海岸后,球队给予 21 岁中场胡荷韬更多机会,后者在 U21 联赛中展现出组织能力。俱乐部还与省市足协合作,建立六级梯队,22 名小将入选国字号集训队,创西部纪录。这种 "以赛代练" 的模式虽短期内影响成绩,但为未来 5-8 年的阵容稳定奠定基础。
五、商业考量:品牌建设与合作伙伴的隐性约束
津媒还注意到,商业合作也在潜移默化影响转会决策。2025 年新春,成都蓉城与希拉谷酒庄达成赞助协议,后者要求俱乐部在品牌曝光、青训合作等方面做出承诺。与此同时,小米作为中国汽车耐力锦标赛赞助商,与成都蓉城在赛事推广上深度绑定,可能促使俱乐部更注重形象建设而非激进引援。
这种商业逻辑在转会市场上体现为 "谨慎签约"。例如,俱乐部不愿引进有负面新闻的球员,以免影响赞助商权益;优先选择形象正面的年轻球员,契合希拉谷 "品质传承" 的品牌定位。此外,管理层可能希望通过青训成果(如小将升入一线队)提升商业价值,吸引更多长期合作伙伴ayx.com。
六、津媒结语:多维度博弈下的必然选择
综合来看,成都蓉城夏窗 "只出不进" 是竞技需求、权力斗争、财务压力、青训战略与商业考量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津媒强调,这种决策虽在短期内导致成绩波动(如争冠希望渺茫),但从长期看,有助于俱乐部摆脱 "外援依赖症",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。随着徐正源矛盾逐步化解(俱乐部已启动协商)、青训球员逐渐成熟,成都蓉城有望在 2026 赛季实现 "阵痛后的复兴"。而这一案例,也为中超其他俱乐部提供了 "降本增效" 的转型样本。